前言

标题:Sequential Matching Network: A New Architecture for Multi-turn Response Selection in Retrieval-Based Chatbots
原文链接:Link
Github:NLP相关Paper笔记和实现
说明:阅读论文时进行相关思想、结构、优缺点,内容进行提炼和记录,论文和相关引用会标明出处,引用之处如有侵权,烦请告知删除。
转载请注明:DengBoCong

介绍

本文的SMN模型结构可以说影响了很多后续相关的论文,所解决的是基于检索的聊天机器人中多回合对话的回复选择。在之前的工作,基于检索的聊天机器人的做法是将context里所有的utterances都连接在一起,将这个长长的context做处理然后和response作匹配,这样做可能会丢失语句间的关系或重要的上下文信息。Sequential Matching Network(SMN)模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来的。

SMN首先在多个粒度级别上将上下文中每个utterance都和response做匹配,然后通过卷积和池化操作从每对中提取重要的匹配信息作为向量,接着通过递归神经网络(RNN)按时间顺序累积矢量,该神经网络对utterance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,最后使用RNN的隐藏状态计算最终匹配分数。

构建对话机器人的现有方法中,可以分为 generation-based(生成式)和retrieval-based(检索式),相对于生成式而言,检索式拥有的信息更加丰富,且运行流畅的特点。选择response的关键在于输入response匹配。与单回合对话不同,多回合对话需要在响应和对话上下文之间进行匹配,在该上下文中,不仅需要考虑response和输入信息之间的匹配,而且还需要考虑前一回合中response和utterances之间的匹配。总结而言该领域的任务存在如下的challenges:

  • 如何根据上下文识别重要信息(单词,短语和句子),这对于选择正确的response并利用相关信息进行匹配至关重要
  • 如何对上下文中的utterances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。

下图展示了challenges的例子:第二句的“hold a drum class”和第三句的“drum”相关性很强,所以回复是高度依赖于上下文以及语句之间的关系的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在上面粗体中描述了SMN的结构流程,具体来说,对于每个utterance-response对而言,模型通过word embeddings和带有门控递归单元(GRU)的递归神经网络的隐藏状态来构造word-word相似度矩阵和sequence-sequence相似度矩阵。这两个矩阵分别在word级别和segment(单词子序列)级别上捕获成对的重要匹配信息,并且通过交替对矩阵进行卷积和池化操作,将信息提取和融合为匹配向量。

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在response的充分监督下识别上下文中多个粒度级别的重要信息,并以最小的损失进行匹配,然后将匹配向量喂给另一个GRU,以形成context和response的匹配分数,这个GRU会根据上下文中utterances的时间顺序在其隐藏状态下累积匹配。它以匹配的方式对utterances之间的关系和依存关系进行建模,并以utterances的顺序来监督配对匹配的累积。context和response的匹配程度是由具有GRU隐藏状态的logit模型计算的。

具体结构及实现

问题符号化

数据集表示为 $D={(y_i,s_i,r_i)}{i=1}^N$,其中$s_i={u_{i,1},…,u{i,n_i}}$表示对话上下文,${u_{i,k}}_{k=1}^{n_i}$表示utterances,$r_i$表示response的候选,$y_i\in{0,1}$表示标签(当$y_i=1$ 时意味着 $r_i$ 是 $s_i$ 合适的回复,否则 $y_i=0$),目标是学习 $D$ 的匹配模型 $g(.,.)$,对于任何context-response pair $(s,r)$,$g(s,r)$ 衡量 $s$ 和 $r$ 之间的匹配程度。

模型结构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按照上面的模型结构图,SMN首先将context-response分解为几个utterance-response pair匹配,然后通过递归神经网络将所有pairs匹配累积为基于上下文的匹配。模型分为三层:

  • 在word级别和segment级别将候选response与上下文中的每个utterance匹配,然后通过卷积提取两个层上的重要匹配信息,池化并编码为匹配向量。
  • 将上一层得到的匹配向量喂入第二层,在该层中,它们按照上下文中utterances的时间顺序在具有GRU的递归神经网络的隐藏状态下进行累积。
  • 将上一层的隐藏状态用于计算最终匹配分数

这样的模型结构有以下的优势:

  • 一个候选response可以在一开始就匹配上下文中的每个utterances,因此可以充分提取每个utterance-response pair中的匹配信息,并以最小的损失将其携带到最终匹配分数
  • 由于从每个utterance中提取信息是在不同的粒度级别上进行的,并且在response的充分监督下进行,因此可以很好地识别和提取对每个utterance中的response选择有用的语义结构。
  • 匹配和utterance关系是耦合而不是分开建模的,因此,作为一种knowledge,utterance关系(例如顺序)可以监督匹配分数的形成。

接下来针对三层的细节展开描述。

Utterance-Response匹配

给定上下文 $s$ 中的语句 $u$ 和候选响应 $r$,然后对$u$ 和 $r$ 进行Embedding得到对应的表示 $U=[e_{u,1},…,e_{u,n_u}]$ 和 $R=[e_{r,1},…,e_{r,n_r}]$ ,其中 $e_{u,i},e_{r,i}\in \mathbb{R}^d$ 分别是$u$ 和 $r$ 的第 $i$ 个单词的嵌入。然后使用 $U\in \mathbb{R}^{d\times n_u}$ 和 $R\in \mathbb{R}^{d\times n_r}$ 构造word-word相似度矩阵 $M_1\in \mathbb{R}^{n_u\times n_r}$,以及sequence-sequence相似度矩阵 $M_2\in \mathbb{R}^{n_u\times n_r}$,这两个矩阵作为卷积神经网络(CNN)的两个input channels,CNN从矩阵中提取重要的匹配信息,并将该信息编码为匹配向量 $v$。具体来说,$\forall i,j$,$M_1$ 第 $(i,j)$ 个元素被定义为(公式1):
$$e_{1,i,j}=e_{u,i}^T\cdot e_{r,j}$$
$M_1$ 在单词级别上模拟 $u$ 和 $r$ 之间的匹配。为了构造$M_2$ ,我们首先使用GRU将 $U$ 和 $R$ 转换为隐藏向量。假设 $H_u=[h_{u,1},…,h_{u,n_u}]$ 是 $U$ 的隐藏向量,则 $\forall i,h_{u,i}\in \mathbb{R}^m$ 定义为(公式2):
$$z_i=\sigma (W_{ze_{u,i}}+U_zh_{u,i-1})$$ $$r_i=\sigma (W_{re_{u,i}}+U_rh_{u,i-1})$$ $$\tilde{h}{u,i}=tanh(W{he_{u,i}}+U_{h}(r_i\odot h_{u,i-1}))$$ $$h_{u,i}=z_i\odot\tilde{h}{u,i}+(1-z_i)\odot h_{u,i-1}$$
其中 $h
{u,0}=0$,$z_i$ 和 $r_i$ 分别是update gate和reset gate,$\sigma(\cdot)$是一个sigmoid函数,$W_z,W_h,W_r,U_z,U_r,U_h$ 都是参数,同样,我们有 $H_r=[h_{r,1},…,h_{r,n_r}]$ 作为 $R$ 的隐藏向量,然后 $\forall i,j$,$M_2$ 第 $(i,j)$ 个元素被定义为(公式3):
$$e_{2,i,j}=e_{u,i}^TAh_{r,j}$$
其中 $A\in \mathbb{R}^{m\times m}$ 是一个线性变换, $\forall i$,GRU对直到位置 $i$ 的单词之间的顺序关系和依赖关系进行建模,并对text segment进行编码,直到第 $i$ 个单词为隐藏矢量为止,$M_2$ 在segment级别上建模$u$ 和 $r$ 之间的匹配。

然后,CNN将 $M_1$ 和 $M_2$ 处理为 $v$。$\forall f=1,2$,CNN视 $M_f$ 为输入通道,交替进行卷积和最大池化操作。假设$\forall f=1,2$, $z^{(l,f)}=[z_{i,j}^{(l,f)}]{I^{(l,f)}\times J^{(l,f)}}$ 表示 $l$ 层上类型为 $f$ 的特征图的输出,其中 $z^{(0,f)}=M_f$。在卷积层上,我们使用窗口大小为 $r_w^{(l,f)}\times r_h^{(l,f)}$ 的2D卷积运算,并将 $z_{i,j}^{(l,f)}$ 定义为(公式4):
$$z
{i,j}^{(l,f)}=\sigma(\sum_{f^{‘}=0}^{F_{l-1}}\sum_{s=0}^{r_{w}^{(l,f)}}\sum_{t=0}^{r_{h}^{(l,f)}}W_{s,t}^{(l,f)}\cdot z_{i+s,j+t}^{(l-1,f^{‘})}+b^{l,k})$$
其中,$\sigma(\cdot)$是一个ReLU,$W^{(l,f)}\in \mathbb{R}^{r_w^{(l,f)}\times r_h^{(l,f)}}$ 和 $b^{l,k}$ 是参数,$F_{l-1}$ 是第 $(l-1)$ 层上的特征图的数量,最大池化操作基于卷积操作,可以表示为(公式5):
$$z_{i,j}^{(l,f)}=\underset{p_w^{(l,f)}>s\geq0}{max} \underset{p_h^{(l,f)}>t\geq0}{max}z_{i+s,j+t}$$
其中 $p_w^{(l,f)}$ 和 $p_h^{(l,f)}$ 分别是2D池的宽度和高度,最终特征图的输出被串联并映射到低维空间,并通过线性变换作为匹配向量 $v\in \mathbb{R^q}$

Accumulation匹配

假设 $[v_1,…,v_n]$ 是第一层的输出(对应 $n$ pairs),在第二层,GRU取 $[v_1,…,v_n]$ 作为输入,并将匹配序列编码为其隐藏状态 $H_m=[h_1^{‘},…,h_n^{‘}]\in \mathbb{R^{q\times n}}$。 其详细参数设置与公式(2)相似,这个层有两个函数:

  • 它在上下文中建模utterances的依存关系和时间关系
  • 它利用时间关系来监督对accumulation的累积,作为基于上下文的匹配

Prediction和Learning匹配

存在 $[h_1^{‘},…,h_n^{‘}]$,我们将 $g(s,r)$ 定义为(公式6):
$$g(s,r)=softmax(W_2L[h_1^{‘},…,h_n^{‘}]+b_2)$$
其中,$W_2$ 和 $b_2$ 是参数,我们考虑 $L[h_1^{‘},…,h_n^{‘}]$ 的三个参数化:

  • 仅使用最后一个隐藏状态, $L[h_1^{‘},…,h_n^{‘}]=h_n^{‘}$。
  • 隐藏状态线性组合, $L[h_1^{‘},…,h_n^{‘}]=\sum_{i=1}^{n}w_ih_i^{‘}$,其中 $w_i\in \mathbb{R}$
  • 我们遵循并运用注意力机制来组合隐藏状态,则 $L[h_1^{‘},…,h_n^{‘}]$ 被定义为(公式7):
    $$t_i=tanh(W_{1,1}h_{u_i,n_u}+W_{1,2}h_i^{‘}+b_1)$$ $$a_i=\frac{exp(t_i^Tt_s)}{\sum_i(exp(t_i^Tt_s))}$$ $$L[h_1^{‘},…,h_n^{‘}]=\sum_{i=1}^{n}a_ih_i^{‘}$$
    其中, $W_{1,1} \in \mathbb{R^{q\times m}}$ ,$W_{1,2}\in \mathbb{R^{q\times q}}$和 $b_1\in \mathbb{R^{q}}$ 是参数, $h_i^{‘}$ 和 $h_{u_i,n_u}$ 分别是第 $i$ 个匹配向量和第 $i$ 个utterance的最终隐藏状态, $t_s\in \mathbb{R^{q}}$ 是一个虚拟上下文向量,它是随机初始化的,并在训练中共同学习。我们用 $L[h_1^{‘},…,h_n^{‘}]$ 的三个参数化来表示我们的模型,分别是 $SMN_{last}$,$SMN_{static}$ 和 $SMN_{dynamic}$,并在实验中进行比较。

我们通过用 $D$ 最小化交叉熵来学习 $g(\cdot,\cdot)$。令 $\theta$ 表示 $SMN$ 的参数,则学习的目标函数 $L(D,\theta)$ 可表示为(公式8):
$$-\sum_{i=1}^{N}[y_ilog(g(s_i,r_i))+(1-y_i)log(1-g(s_i,r_i))]$$

检索候选Response

作者利用启发式方法从索引中获取候选response,将前一轮的utterances ${u_1,…,u_{n-1}}$ 和 $u_n$ 进行计算,根据他们的tf-idf得分,从 ${u_1,…,u_{n-1}}$ 中提取前 $5$ 个关键字,然后,我们将扩展后的message用于索引,并使用索引的内联检索算法来检索候选response。最后,我们使用 $g(s,r)$ 对候选进行排名,并返回第一个作为对上下文的response。

实验结果

  • Ubuntu语料
  • 豆瓣多轮语料:下图给出三组的统计数据。
 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下图显示两个数据集的评估结果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我们使用Ubuntu语料库中的示例对第二层中的相似性矩阵和GRU的gates进行可视化,以进一步阐明我们的模型如何在上下文中识别重要信息,以及如何使用前文所述的GRU的门机制选择重要的匹配向量,示例及可视化图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{
u1: how can unzip many rar (_number_ for example ) files at once;
u2: sure you can do that in bash;
u3: okay how?
u4: are the files all in the same directory?
u5: yes they all are;
r: then the command glebihan should extract them all from/to that directory
}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下面是消融(Ablation)实验的结果: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跨context长度的效果:显示了豆瓣语料库上不同长度间隔的MAP的比较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最大context长度:展示了在最大context长度方面,SMN在Ubuntu Corpus和Douban Corpus上的性能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错误分析:

  • 逻辑一致性。 SMN在语义级别上对context和response进行建模,但很少关注逻辑一致性
  • 检索后没有正确的候选

总结

论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上下文的模型,用于基于检索的聊天机器人中的多轮响应选择,论文还详尽的介绍了豆瓣对话语料库,并且做了实验去研究应该在context中取多少个utterance,即取多少轮对话,实验证明轮数取10的时候效果最好,很值得学习的论文。